|
|
你小时候因为去网吧被爸妈暴揍过么?!现在你可以沉冤得雪了。
古往今来成年人都过分担心新的媒体技术会毒害年轻人,沉溺于暴力游戏让人缺少同情心,但不意味他们会施暴,复杂的大型游戏可以锻炼玩家的社会交往甚至专业技能。
电子游戏、电脑、网络问世后,就让孩子爱不释手,终日在屏幕前玩耍。很多家长都为此感到烦恼,纷纷限制子女打游戏的时间,为此产生大量亲子矛盾。孩子在家玩不成就溜出去上网吧,或者偷偷用手机继续上网玩。家长为了纠正孩子,不惜把孩子送给“网瘾专家”做电击治疗,或者送入军事化管理的学校进行“封闭 改造”。困惑的人们问计于科学,怎样才能让孩子不沉迷游戏?科学家的回答出乎大多数家长意料:不宜限制。原来,大量科研证据显示打游戏并无多大害处,暴力 游戏也不会增强暴力倾向。相反,游戏能给孩子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好处。专家认为,打游戏是孩子的自由选择,对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“游戏有害”源于大人对新媒体的厌恶
各种“权威专家”的警告说,打游戏有三大弊端:
1.减少了社会交往,让孩子变得孤僻。
2.减少了户外活动,导致孩子肥胖、体质下降。
3.含有暴力内容的游戏会增强孩子的暴力倾向。
美国生物学家彼得·格雷博士分析说,头两条对于阅读来说显然同样成立,甚至更严重。第三条也是荒唐的——在电子游戏中操纵虚拟的角色“杀人”,会令 人真的会去杀人吗?他举例说,美国的孩子上学要读莎士比亚的《哈姆雷特》,涉及哈姆雷特谋杀继父的内容,阅读后是不是也有模仿杀人的可能性呢?
马里奥合体侠盗猎车5
格雷认为这些危言耸听的言论源于老家伙们对新媒体的厌恶,自古皆然——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中提出禁止戏剧与诗歌,认为会对青少年造成伤 害;技术进步令书写变得容易,一些老家伙就警告说这会腐蚀青少年的思想,因为他们会减少对记忆的依赖;印刷小说在大众中普及,很多人又警告说这会误导青少 年,特别是诱导少女道德败坏;当电视在家庭中普及,各种警告的声音痛陈电视给人造成生理与心理上的伤害,危害社会云云。
玩暴力游戏反而降低暴力倾向?
20岁的亚当·兰扎全副武装闯入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·胡克小学,开枪打死20名儿童和6名成人后饮弹自尽,令全球震惊。
对枪击惨案的起因,人们除了声讨枪支泛滥,还高度怀疑以暴力为题材的电子游戏、影视作品是否祸根?这是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关注的课题。曾有研究显 示,暴力电子游戏与玩家的暴力倾向存在比较强的相关性。这促使美国心理学会在2005年建议限制暴力电子游戏以减少其不良影响。但是,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 关系,究竟是打游戏导致了暴力行为,还是暴力倾向让人想打游戏?在这个问题上,目前存在三种理论——
社会学习理论认为,人类思维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,接触媒体上的暴力内容可增强人们受刺激后的暴力倾向。有研究发现,在诱发暴力倾向的作用效果上,电视强于电子游戏。
净化作用假说认为,冲动是自然形成的生物本能,需要时不时得到释放。例如,交配的欲望有时容易激发暴力倾向。按照这种理论,进行体育活动或者打游戏 可以宣泄人们内心的暴力倾向。有研究发现,男孩玩暴力电子游戏之后感觉内心变得平静,冲动和愤怒减弱。有学者认为,打游戏是休闲娱乐行为,可以帮助人们减 压。
情绪管理理论认为,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绪状况选择相应的调整方式。感到抑郁或者后悔的人倾向于借助暴力内容提升情绪。抑郁的人常常感到无助,心理学 家估计他们喜欢在游戏的虚拟世界获得控制感,通过战胜其他虚拟角色来让自己感到强大。问题是回到现实世界后,人们会不会模仿游戏中的行为?答案是否定的。 一项研究显示,玩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没有直接联系,长时间打游戏的玩家对别人的敌意还下降了。1996年至1997年美国的暴力电子游戏销量上升,同期青 少年暴力行为却呈下降趋势。
的确,经常观看媒体中的暴力内容会令人冷血,对现实中的暴力受害者缺少同情心,但研究发现,暴力与非暴力的电子游戏相比,并不会让人更有暴力倾向。 请注意,缺少同情心只是“不作为”,与主动实施暴力有着天渊之别。很多人天天在电视上观看大量暴力镜头,却从来没有任何暴力犯罪行为。
|
|||||